1

国家速滑馆竞赛主任王北星:冰面质量在上冰一刹那就能感受到

国家速滑馆竞赛主任王北星:冰面质量在上冰一刹那就能感受到
2021-04-09

4月8日,国家速滑馆,国家速滑馆竞赛主任王北星接受采访。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新京报快讯(记者 吴为)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是北京冬奥会重要的标志性新建场馆。作为此次“相约北京”冰上项目测试活动大道速滑的场馆,“冰丝带”的冰面也迎来了测试。

1985年出生的王北星,有着15年的职业运动员经历。作为我国速度滑冰国家队运动员,她多次代表国家征战于国际赛场,获得过冬奥会铜牌、世锦赛金牌和13次世界杯冠军。

退役后的王北星如今是北京冬奥组委体育部速度滑冰项目竞赛主任。今日,她在国家速滑馆接受记者采访,谈了她对“冰丝带”这块大冰面的感受。

4月8日,国家速滑馆,运动员在进行比赛。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国家速滑馆竞赛进行的三个测试点都进展顺利

新京报:国家速滑馆这次测试活动有哪些竞赛,目前进展如何?

王北星:这两天的比赛进行得很顺利的,昨天(4月7日)进行了男子和女子的500米项目,女子的300米以及男子的5000米比赛,今天进行男女1000米的比赛以及团体追逐的比赛。我们一共要进行4天的比赛,将进行14个小项的角逐,和冬奥会的比赛小项是一致的。

新京报:这次测试对你们竞赛团队来说,具体的测试内容都有哪些方面?目前的状况怎么样?

王北星:实际上本次测试活动有几个测试要点,对于速度滑冰项目。第一,冰面。我们要保证在奥运会期间我们的冰面没有问题,所以第一要测试这个冰面,肯定包括制冷设备,整体的运行情况。

第二,测试体育器材。和运动员最相关的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在冰面上的安全垫,还是大家看不到的候场运动员准备区的一些训练器材,这个也是需要整体测试的,而且需要运动员给予反馈的。

第三,整体场馆团队整体的运行情况。我们每个业务领域和业务领域的配合,这种也是需要一个整体的磨合和演练的。

昨天整个比赛进行得很顺利,这3个测试要点进行得也都非常顺利,已经达到了我们的测定目的。

4月8日,国家速滑馆,制冰车正在制冰。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比赛之前和竞赛副主任“上了冰”,冰面均衡度非常好

新京报:作为运动员,你试过“冰丝带”的冰了吗?感觉怎么样?

王北星:在比赛之前,也就是前天(4月6日),我和竞赛副主任我们俩一起上冰,为运动员试了一下冰。我个人感觉还是挺好的,冰面整体情况还是挺好的,个别的反馈已经反馈给了马克(外籍制冰师)先生。

很多运动员也问我,说北星姐,你是替我们试冰的,你感觉这个冰面怎么样?我说感觉还是不错的,个别小地方也需要调整,比如说整个冰面的平整度等等,马克先生也是听了运动员包括我们的意见,在昨天整个冰面的整体情况进行了一个调整,昨天大部分运动员反馈的还是很满意的。

新京报:从大道速滑这个项目的角度看,好的冰面你认为是什么样的?

王北星:对于运动员来说,冰面质量是上冰的一刹那就会感受得到。比如说它的滑度,我们整体的滑行会感觉这个冰面跟你是能够融为一体的,软硬度跟你刚刚好。

当然每个运动员对冰面的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因为我是短距离运动员,可能我对冰面的需求相对于长距离的运动员的需求偏软一些。这样在我高速滑行的时候,每小时接近60公里这样的速度基础下,我能够踩得住刀刃,在弯道那么大离心率的情况下我能够更好地控制速度。

新京报:国家速滑馆是属于平原冰场,和海拔高的冰场比,你认为哪类冰场更利于运动员出成绩?

王北星:很难区分高原好还是平原好。因为它们都能创造出很好的成绩。当然高原空气稀薄,有一定自己自然环境的优势,相对可能容易创造出好的成绩。但是有一点,现在的平原冰场,特别是近10年,和高原的冰场成绩差距在逐渐缩小。也就是说之前我们认为的只有高原冰场能创造出好成绩是不完全绝对的,不绝对的。

新京报:造出“最快的冰”,在你看来这个目标和冰面的质量有什么关系?

王北星:最快的冰实际上是所有制冰师的一个目标,也是所有运动员期待在每一个冰场滑出最好成绩的一个期待。最快的冰肯定基于我们的科技手段,像之前马克可能也介绍过,咱们的冰底下是有6块分区来控制的,咱们的制冷剂又是二氧化碳制冷剂,实际上基于很多的条件,比如说冰的湿度,空气,整个冰底混凝土的平等度,都会影响我们最快的冰,或者都会影响冰面的质量。

所以最快的冰实际上是对在技方面制冷整体的一个运行考量。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下,冰面的恒温均衡度越高,它才更容易产生最快的冰。所以说国家速滑馆整体冰面的均衡度是非常好的,整体的温度控制是比较好的。

4月8日,国家速滑馆,国家速滑馆制冰专家马克•麦瑟正在制冰。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从运动员角度提出建议,期待中国运动员有好的表现

新京报:从运动员到冬奥会的工作人员,你的转型有什么体验,为冬奥会服务是不是更有运动员方面的经验?

王北星:我始终没有离开速度滑冰,我热爱的项目。从运动员转型到竞赛主任这块,实际上给我很大的帮助,我能够以运动员的视角在整个竞赛组织当中提出运动员的需求,让其他相关方更好地了解速度滑冰项目,为运动员和参赛队提供更好的服务。

比如说在前期,我们说在冰场设置赛道方面,我们提出了增设330米的训练道,为运动员在平时训练当中提供更好的训练。不用影响在其他赛道上的运动员的训练。

比如说在更衣室,什么样的更衣柜更适合运动员在训练结束之后,把他的比赛服挂在那,柜子透气性要更好,要宽敞,要能容下所有运动员的器材,还有用品的空间等等,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新京报:现在速滑运动员终于有了自己专有的场馆,你对明年中国运动员在这里的表现有什么期待?

王北星:在北京这个城市,能拥有像“冰丝带”这样一个漂亮的场馆确实很难得,让我很羡慕现在的运动员,师弟师妹们,每次我看到他们在冰上训练都心里很痒痒,也想上去滑两下。

当然,我相信随着我们冬奥会的临近,整个冰场无论从场馆设施,体育器材还是整体的服务方面,都会逐渐地走向高质量,符合冬奥会的条件,为全世界的运动员,包括中国的运动员提供更好的服务。相信大家会很期待这样一个场馆,在这样的场馆下创造出更好的成绩。

4月8日,国家速滑馆,运动员赛前进行热身。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国际滑联技术代表对场馆和竞赛组织表示满意

新京报:国外的运动员们有没有关注“冰丝带”的进展,你了解这方面的情况吗?

王北星:有。

速度滑冰无论是运动员还是教练员,一直是关注奥运的场馆。有的时候他们会直接给我发来信息,有的时候会给国际滑联技术委员会发邮件,问一下相关的进展情况。

我也是阶段性地和技术代表,包括国际滑联的技委会阶段性地会有工作的汇报,情况的介绍,让全世界的参赛代表能够及时了解国家速滑馆以及相关竞赛组织相关的信息和情况。

新京报:国际滑联的技术代表对目前的情况是什么评价?

王北星:可以说从去年11月份,我们利用技术代表来访考察的机会,向技术代表介绍了整体的情况,包括现场,对整个冬奥会场馆和竞赛组织,包括整体的服务都比较满意,包括现在这场比赛我也昨天给他们发过视频,我们直播的视频都发过去了,大家目前还是挺满意的。

而且我们目前的场馆,所有的标准都是按照国际滑联场馆的标准去设计,包括测量等等,都是按照国际滑联的测量去做,他们是比较满意的。

新京报记者 吴为 摄影记者 陶冉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也可通过邮件或页面下方联系我们说明情况,内容由观察者号注册发布,中国经济观察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任何单位、个人、组织不得利用平台发布任何不实信息,一切法律后果都由发布者自行承担。

内容右侧1
内容右侧2推荐新闻上

推荐新闻

内容右侧3 精彩图片上
内容右侧1

图片故事

内容右侧1
内容页右侧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