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镜观·镜语丨百年光影里的故宫对话

镜观·镜语丨百年光影里的故宫对话
2025-10-28

《镜观·镜语》

第187期

  ↑拼版照片:上图为1933年2月拍摄的太和门广场第一批文物南迁时的情景(故宫博物院供图);下图为2025年10月10日拍摄的太和门广场(新华社记者金良快摄)。

  20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迎来建院百年。

  预报的雨迟迟未到,我一早抵达故宫时,恰好云开雾散。柔和的阳光投射在太和门的琉璃瓦上,抬眼望去,与百年前那张文物南迁的资料照片重叠——一切都变了,又仿佛什么都没有变。

  为了捕捉这份跨越百年的对话感,我提前将老照片存在手机里,在太和门广场上登高爬低,反复比对,最终选定了与历史画面分毫不差的视角。当古今构图严丝合缝地拼接时,游客的欢声笑语与1933年文物南迁的紧张忙碌,在同一片砖石广场上完成了时空叠合。站在那个位置,我仿佛能看见木箱被小心翼翼抬运的身影,也忽然懂得:正是一代又一代故宫人用守护织就的长卷,才让这座昔日帝王宫殿,在百年后依然完整地交到人民的手里。

  这张照片于我而言,不只是影像的拼接,更是一场跨越世纪的交流——它让我们看见,故宫的砖瓦间藏着岁月的力量,而我们都是这份传承的见证者与记录者。

  当把视野聚焦到百年院史的尺度上,一砖一瓦、一匣一景,皆在诉说着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与蓬勃朝气。

  1933年太和门广场上,文物南迁的箱匣与木架,是乱世中文脉存续的倔强坚守;2025年太和门广场上,游人穿梭于红墙黄瓦间,是盛世里文化活力的淋漓彰显。

  从文物迁徙的沧桑到文化传播的繁荣,同一空间的今昔对照,既承载着中华文明在烽火与和平中的传承密码,更折射出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根脉从守护到弘扬的壮阔历程。

  记者:金良快

  

  编辑:张传奇 张善臣 黄臻

  镜语工作室

  新华社摄影部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也可通过邮件或页面下方联系我们说明情况,内容由观察者号注册发布,中国经济观察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任何单位、个人、组织不得利用平台发布任何不实信息,一切法律后果都由发布者自行承担。

内容右侧1
内容右侧2推荐新闻上

推荐新闻

内容右侧3 精彩图片上

图片故事

内容右侧1
内容页右侧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