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间,上市公司投资理财屡见不鲜。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统计,2011年沪市上市公司委托理财的发生额较2010年出现了大幅度增长,发生额超过100亿元的公司共有两家,发生额在10亿元-100亿元之间的公司共计有21家;单家平均发生额为15.14亿元,单家平均余额为3.23亿元。
本来,上市公司通过投资理财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无可厚非,但市场的质疑声不绝于耳从主营业务的角度考虑,热衷理财难免显得有些"不务正业"。
然而,在盈利压力下,理财收入正在成为部分主业低迷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特别是在一部分实现净利润扭亏的公司中,投资收益占了很大的比例。
如今,证监会发布"新规",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理财终于可以名正言顺了。
“钱生钱”获正名
日前,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2号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管要求》(以下简称《指引》),允许上市公司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购买的产品应满足下列条件:安全性高、满足保本要求、产品发行主体应提供保本承诺;流动性好,不影响募集资金投资计划正常进行。比如固定收益类的国债、银行理财产品以及其他投资产品。
《指引》出台后,相继有多家上市公司发布了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和委托理财的公告。例如千红制药于12月21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出资人民币2000万元购买平安财富睿丰七十五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资金来源为闲置资金。
随后华夏幸福、上海贝岭、隆鑫通用、浙江永强、王府井、三星电气和联创光电等多家公司发布了投资理财的公告。
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分析认为,募集资金用途的放宽,有助于上市公司运用货币市场工具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强化资本市场资源的配置能力。
在《指引》发布之前,上市公司投资理财并不轻松,大多需要“曲线而行”先转作自有资金,再进行投资。此前证监会为了规范上市公司的募集资金和超募资金用途,在《关于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的通知》中曾规定上市公司在募集资金管理上必须和银行签订第三方存管协议,并且募集资金与超募资金只用于募投项目和主营业务,不得挪做他用。
某财务服务公司财务管理部人士介绍,通常投资银行理财的年收益在4%左右,信托则更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主营业务的亏损。因此,为了达到“钱生钱”的目的,一些自有资金相对宽裕的公司拿出部分资金投资理财产品,更有不少公司大费周章,腾挪一部分资金去做理财产品。
例如海螺水泥于2011年5月发行95亿元公司债券,资金将以1:1的比例分别用于偿还商业银行贷款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6月,该公司即决定以40亿元的自有资金投资期限为1至2年的理财产品,令媒体纷纷质疑其利用发债腾挪部分资金投资理财产品。
尽管受到非议,但上市公司投资理财的热情却丝毫不减。对此,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研究部张骏超指出,上市公司出现理财热的原因,除了与银行理财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收益更为诱人有关以外,还与实体经济盈利能力减弱,企业毛利率持续下行密不可分。
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统计显示,2011年沪市上市公司委托理财的年初余额为239.04亿元,借方发生额为1180.60亿元,贷方发生额为1248.43亿元,年末余额为171.19亿元。其间发生额相比2010年度(借方发生额790.17亿元,贷方发生额559.16亿元)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上升。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资金成本高企,促使上市公司热衷于通过购买短期理财产品,以获取相比银行存款利率更高的收益率。
上海证券交易所同时指出,部分公司在主业低迷的情况下更具进行委托理财和委托贷款的动机,利息收入正成为部分主业萎迷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如某公司近年来主营业务一直不景气,一度接连亏损。2009年以来净利润实现了扭亏,其中投资收益占了很大比例,其2011年委托理财和委托贷款利息收入对净利润的贡献分别高达10.02%和39.96%。
不过,上海证券交易所提示:“尽管近两年尚未出现上市公司因委托理财和委托贷款而导致的巨额损失事件,但该方面的高风险性已初现端倪”。
而从本次发布的《指引》来看,监管层将可投资理财产品的范围控制在“保本”范围内也是意图控制风险。
“保本”控风险
从过往现实来看,由于对风险的误判和漠视导致上市公司蒙受损失的状况也曾出现。2011年7月,亚星锚链以自有资金2.5亿元购买国联信托的信托产品,用于向深圳中技实业集团发放贷款,亚星锚链作为受托人获得收益权。然而,中技实业未能向国联信托支付2012年一季度利息,其所持的3025万股成城股份也于4月5日全部被司法冻结。2012年4月25日,亚星锚链决定终止国联信托资金理财计划。
此外,尽管投资金额较大,不少上市公司却未能主动给出详尽的信息披露。例如某公司在2011年半年报中披露,公司持有5家内外资银行发行的超过13亿元的理财产品,期限全部在一年以内,无固定投资收益。同时,在不少公司披露的信息中,很难看到投资种类、进展情况、安全性以及可回收程度等内容。
本次《指引》做出了明确规定,包括使用闲置募集资金投资产品的,上市公司应当在董事会会议后2个交易日内公告下列内容:本次募集资金的基本情况,包括募集时间、募集资金金额、募集资金净额及投资计划等;募集资金使用情况;闲置募集资金投资 安全性;独立董事、监事会、保荐机构出具的意见。
前述财务公司人士认为,增加披露的信息含量对于规范上市公司理财行为,防范投资风险将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息作出准确判断。
另一方面,鉴于投资规模较大,一旦出现偿付问题,带来的损失将不是小数目。统计显示,截至今年6月中旬,两市以公告方式披露的理财规模就达到350亿元,相比去年膨胀55%。在这样的规模下,风险的把控尤为重要。
观察近日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公告不难发现,不仅将投资产品类型锁定为“保本”,在风险控制措施中也普遍指出,购买的理财产品风险低、期限短,不会影响公司主营业务的正常发展和公司经营资金需求。
此外,业内人士还认为,建立公司内部的监督制衡机制和内部风险防范机制以及加强对受托机构的监督管理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经营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发生。中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于上周发布了《理财产品投资管理制度》,在对交易资金和交易标的做出规定的同时,还指出,公司进行理财产品业务只允许与具有合法经营资格的金融机构进行交易,理财产品单项投资所运用的资金金额不超过净资产的30%,连续12个月内的累计对外投资总额不超过净资产的50%且不超过公司总资产的30%等。
从受托人来看,上市公司投资的理财产品受托人类别主要包括银行、信托公司、基金或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公司和证券公司等。其中,由于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安全性相对较高,且收益稳定,因此业内普遍认为,伴随着上市公司投资理财变得“名正言顺”,银行对公理财业务将迎来较大增长。
银行理财为主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统计,从余额和发生额来看,2011年上市公司的委托理财以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为主,占比分别为86.37%和62.88%。
“企业投资理财通常比较关注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我们提供的多为低风险的保本型产品,企业在获得预期收益的同时,本金也可以得到安全保障。”某上市股份制银行财富管理人士表示。
据介绍,该行发售的对公理财产品大致包括三类,一是债权类理财产品,投资方向是银行优质信贷资产、信托贷款或贴现银行票据等,期限为中短期,收益率通常高于同期存款利率;二是全面配置类理财产品,投资方向涵盖国债、金融债、资产支持证券、受益凭证、信贷资产、信托贷款、信托股权投资、银行承兑汇票、现金选择权、REITs、债券一级市场投资等,期限灵活,流动性强;三是股权类理财产品,收益性较高,但产品运作期间不可申购赎回。
和个人理财一样,近两年来对公理财市场也在快速发展。根据Wind资讯统计,2011年国内各银行发行对公理财产品共计6876款,其中建设银行发行的产品数量最多,达到1052款,占比15.3%;而截至今年12月24日,国内各银行对公理财产品数量达到7739款。
统计显示,在今年已经发售的7739款对公产品中,共有3477款产品完全保本,占发行总数约45%,同时,产品的期限较短,平均期限为94天,仅有少数产品超过1年。此外,更有多家银行发行了期限为7天的超短期理财产品,满足了企业对资金流动性的需求。
当然,灵活的期限配置也成为上市公司热衷银行理财的原因之一。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统计,委托给信托公司、基金(资产)管理公司和证券公司的款项委托期限较长,普遍处于1至3年间,只有小部分短于1年,最长的期限为5年。
此外,从收益的角度来看,银行对公理财收益要稍稍逊色于信托公司。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统计显示,对于受托人为信托公司的委托理财,大部分公司披露了较为明确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介于5%至11%之间,而绝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都在6%以下,也有个别公司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的年收益率达10%。
作者:张晨曲来源新金融观察)


![[编辑精选]昂贵珠宝抢](foticp/1-1204292133310-L.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