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两江新区 内陆开放重要门户》为题,对重庆两江新区进行了长篇报道。这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而且,个人以为这里的“意思”可以分成几个角度、或层次来解读。
首先,作为国家“第一党报”的人民日报,能将最为重要的版面位置、也就是头版头条用于“改革开放新地标”这个专题,已经非常明显地体现出中国高层对于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一致意志;
其次来说,国家这个层面既然在推出“改革开放新地标”,这里的“新”决然是相对着某些“老”或“旧”而言的。除了一方面是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已然取得成果的阶段性肯定;另一方面,却是不吝篇幅、大张旗鼓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者的鼓励鞭策;
最后,应该看到、也不能不看到的是两江新区,也就是重庆的两江新区之所以作为“改革开放新地标”跃升权威党报的头版头条,也就是因为其自身功能、战略作用等更多的细节因素,决定其在“国家头条”的地位不可替代。
无论什么角度地关注重庆两江新区,或都绕不过去的一个细节就是,国家宏观战略地位中的诸个“唯一”。唯一在欠发达地区的国家级新区;唯一在不沿海的产业新区;唯一没有现成的产业或经验支撑的战略新区……在全球金融危机尚未完全见底的今天,回头看四年前国家关于两江新区的投子布局,或能清晰判定后者之于激活中国内陆产业经济、进而有效拉升中国内需经济战略腹地的关键作用。
当然,如果历史都可以假设的话,国家布局两江新区的“战略旗子”当然也可以不放在重庆,比如即便是内陆、可以在纵横交通网络更为发达的中原武汉,即便是西部,可以在基础条件相对完善的成都,甚至其他某个地区。但是,四年前国家已经选择了重庆,也就从某个程度来说决定了两江新区的命运走向;四年后的现在,两江新区能以怎样的面目交出答卷,从某个角度来说无疑则展示了重庆、重庆两江新区的主观作为。
所以,本人很是赞成报道中的几句话,“两江新区探路先行,……为内陆地区开发积累着宝贵经验”。这里的“探路”,当然可以印证重庆两江新区四年来所取得成绩的一路艰辛;这里的“宝贵经验”,自然是以国家媒体的权威高度,对重庆两江新区所能体现价值的积极肯定。
虽然对于外行来说,经济数据相当枯燥,但是连续四年来跳跃式的增长幅度,已经用事实证明了两江新区之于重庆、之于中国西部、之于中国内陆开放战略的鲜明注脚、和有力支撑。人民日报报道数据,5000亿元汽车、4000亿元电子信息、2000亿元高端装备、200亿元通用航空、200亿元生物医药……,如此规模集中的产业经济带,足以令两江新区跻身中国经济版图最为浓墨重彩一笔。
观察产业新区的生命力,当然不仅是短短几年内的发展数字;偶然的一些思路端倪,或也可以成为解读其发展脉搏的有效钥匙。比如,如果疑惑在以“安逸”著称的巴蜀内地,何以成就闯干精神,两江新区大门框里的“红马”雕塑,或可视为3D效应的立体说明;如果还有疑虑,为何世界500强企业已近三成落户两江新区,一位新区管理者、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汤宗伟关于“反梯度”转移的话,便不得不被仔细琢磨。
“一定要瞄准国际前沿,选择布局市场好、前景好、效益高、带动强的产业”——有志如此的重庆两江新区,应该说其战略眼光、发展理念,并没有在起跑线上逊于某些沿海的先进地区。而立志于“通过改革创新走出内陆开发开放新路”,则让两江新区有效避开了和沿海地区同挤“独木桥”,无异于打开了独辟蹊径的另一条路。
当然,无论是改革开放之于中国经济战略,还是两江新区之于内陆开放探路,变与不变的终极价值、或在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民众认可。报道中提到的徐朝会老人一家生活环境变迁,污染严重企业的被拒,以及两江新区建设过程中关于人文历史遗迹的保护于利用,这些细节无疑增添了一个国家级产业新区的亲和力;也正是这样的亲和力,才让人感觉到地理上的一块产业土地,正在成为极具中国魅力的“改革封面”;有了丰厚的民生价值内涵,和潜力无限的内在生命力,才能成为具备“国家头条”分量的产业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