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北京雾霾的图片刷爆朋友圈,并且那一天有一个新的“节气”被网友发明出来——立霾,。这已经不是雾霾第一次光顾北京了,为了缓解雾霾天气,以及治理环境问题,从去年开始,供暖已经采用了煤改气的方法,与天然气相关的问题也提上了案板上。
这一举措对于中国的民营石油天然气企业也是一则利好消息,仅次于“三桶油”的国内第4大石油集团光汇石油早早就对上游油气田开发开采进行布局,在新疆塔里木吐孜、迪那拥有1200多亿立方米天然气储量,这不仅意味着光汇石油未来能为推进清洁取暖,业务能力增强,也意味着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能源形势,能保障能源供应。
11月份来,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全球头号天然气进口国,据海关总署数据的计算,今年1-10月,中国通过管道以及以LNG形式进口的天然气总量为7206万吨,较上年同期增加三分之一。而船舶追踪数据,同期日本的进口量约为6935万吨,较上年同期下降17%(日本没有管道气,进口的所有天然气均为LNG)。
数据背后的各中原因是:中国推进煤改气,是导致其天然气需求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日本继续重启核反应堆,降低了对天然气发电的需求,进而降低对液化天然气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国内,由于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主要由大型国有企业经营,民营企业难以形成一体化优势,所以极少有民营企业能够做强做大并走向国际。
在《2017年石油天然气企业全球竞争力排行榜100强》报告中,光汇石油排名第58位,是中国大陆入榜民营油企排名最高的公司。光汇集团能突破种种发展限制,不断壮大并走向全球,充分体现出中国民营企业在全球能源领域依旧是有潜力的。
不可忽视的是,随着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深入,勘探难度越来越大,而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大规模商业开采,仍面临技术和经济挑战。
2017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67.4%、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到36%,2018年将分别攀升至70%、40%。在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持续摸高的当下,加大国内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确保长期的国家能源安全是当务之急。
以天然气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已成为新一轮能源转型的重要推动力,中国天然气产业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将保持快速发展,亟待形成稳定、安全、经济、多元的天然气供应体系,通过贸易手段,加强国际合作,获取多元化、经济性的天然
随着国家蓝天计划的推进以及北方冬季清洁取暖政策的实施,国内天然气市场迎来了快速发展机遇期。今年以来,由于强盛的液化天然气需求,卡塔尔,尼日利亚,俄罗斯等国家欲在中国天然气市场分一杯羹,加大了对中国的天然气出口。
进口一多,天然气价格也水涨船高。去年7月到12月,中国天然气进口量的增加对亚洲液化天然气现货价格产生了冲击:亚洲液化天然气价格翻了一番,从每百万英制热单位5.45美元涨至11.20美元。
气价涉及民生,2018年冬季采暖季即将来临,今年全年已落实天然气可供资源量2635亿立方米,比去年增加249亿方;目前主要供气企业已基本完成储气库注气计划。
据了解,截至2018年9月30日止季度,光汇石油两个油气田——陆上迪那1和吐孜气田每日天然气产量为1.09亿立方英尺,约为0.03亿立方米。按照2018年7月北京最新的天然气价格最低为2.63元/立方米来估算,仅这两个气田每年将会为光汇石油集团带来约20以上亿元的年收入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