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潮湿的6—9月是野蘑菌的生长旺季,也是菌类爱好者的狂欢季节。然而,普陀区中心医院急诊科不久前却收治了2名食用菌类后出现呕吐、腹部绞痛等不适症状的患者。所幸就医及时,经治疗已康复出院。目前,市场监督管理所已经对涉事店铺开展检查,重点检查菌类进货渠道和加工流程。
菌子季尝鲜需谨慎
普陀区中心医院急诊医学科副主任牛开亚介绍,当时两名患者都是由120救护车送至抢救室的。患者说,眼下正值菌子季,他们在附近一家云南菜馆尝鲜。在食用菌菇后,出现频繁呕吐和剧烈腹痛、腹泻等症状,入院时距离进食已过去约6小时了。结合患者病史,院方高度怀疑为食物中毒。为快速清除体内毒素,急诊当班医生建议患者接受洗胃或催吐治疗,同时给予补液支持,预防因严重呕吐腹泻导致的脱水。
近年来在各地都掀起了一阵食用菌子的潮流,上海也开了多家主打云南野生菌的餐厅。但是食用野生菌潜藏中毒风险。例如大名鼎鼎的见手青在带来味觉享受的同时,也暗藏危机。该菌加工过程中如果未完全烧熟煮透,进食后容易引起呕吐、腹痛、腹泻,或“见小人”等症状。食用此类菌子一定要注意掌握正确的烹饪方式:切薄片,高温烧熟煮透后再食用。
在户外,无毒蘑菇常与毒蘑菇混生,想要避免野生菌中毒,就要做到“不采、不食、不信”。尤其是不用民间“土方法”鉴别野生菌。仅根据颜色与形状不能判定野生菌是否有毒,比如颜色鲜艳的橙盖鹅膏是美味的食用菌;而一身雪白、看似安全的致命鹅膏则有剧毒。
在正规餐饮店里享用菌子时,店家按照规范处理一般是不会中毒的。但凡事总有例外,万一中毒怎么办?医生介绍,野生菌中毒的潜伏期较短,一旦食用后出现不适,无论症状轻重,都应尽快就医。一起食用过野生菌的人,无论是否出现中毒症状,也都应就医,并及时告知医生野生菌食用史。
■ 中毒症状各不同
有毒的野生菌的毒素成分各异,中毒症状也不尽相同。中毒类型包括胃肠炎型、急性肝损害型等,其中胃肠炎型和神经精神型常见,急性肝损害型等为主要致死类型。
一旦中毒,轻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及视力模糊、精神亢奋、错乱、幻觉等精神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溶血、肝脏和肾脏损害,甚至死亡。
慎食生腌与凉菜
除了食用菌子中毒以外,夏季气温高,食物易变质,是食源性疾病和胃肠道感染的高发期。上海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显示,夏季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中,副溶血性弧菌(常见于生腌海鲜)、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即致泻性大肠杆菌)等为主要“元凶”。最近阶段,普陀区中心医院急诊、肠道门诊收治了不少因饮食造成不适的患者。牛开亚提醒,莫忽视餐桌上的“安全隐患”。
■ 夏季饮食需注意
食物务必煮熟煮透,特别是海鲜、肉类和蛋类。尽量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如生鱼片、凉拌菜等;
生熟分开处理,使用不同的砧板、刀具和容器盛放、处理生熟食物,严防交叉污染;
剩菜剩饭彻底加热,冰箱内生熟分区摆放,不宜存放过久,食用前必须充分加热至熟透。
对于一些高危食品,最好还是警惕慎食。比如慎食生腌与凉菜,因为醉虾蟹等生腌水产品易携带副溶血性弧菌;凉拌菜尽量当餐吃完,剩菜复热中心温度需达到75℃以上。对来源不明的野生菌类不要嘴馋,唯一确保安全的方法是只食用明确标识的可食用人工栽培菌菇。
若进食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立即停食可疑食物,补充电解质(口服补液盐或1∶1稀释的运动饮料)防脱水。老人、儿童等免疫力低下者症状易加重,出现持续呕吐、意识模糊或血便等,即刻就医。
- 下一篇:暂无
- 上一篇:好一个美丽的秋糖会
推荐新闻
- 【 法治】 山西2岁女童失踪第11天:家人找遍芮城所有村庄,正到邻县寻人
- 【 时政】 这些“小事”,在习近平心中却是“国之大者”
- 【 时政】 习近平同墨西哥总统就中墨建交50周年互致贺电
- 【 时政】 习近平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
- 【 时政】 习近平: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
- 【 时政】 习近平致信祝贺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举办强调
- 【 时政】 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
- 【 时政】 习近平在金砖国家外长会晤开幕式上发表视频致辞
- 【 时政】 习近平强调 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防控工作 统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 【 时政】 习近平的“国家治理公开课”
- 1 山西2岁女童失踪第11天:家人找遍芮城所有村庄,正到邻县寻人
- 2 这些“小事”,在习近平心中却是“国之大者”
- 3 习近平同墨西哥总统就中墨建交50周年互致贺电
- 4 习近平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
- 5 习近平: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
- 6 习近平致信祝贺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举办强调
- 7 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
- 8 习近平在金砖国家外长会晤开幕式上发表视频致辞
- 9 习近平强调 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防控工作 统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 10 习近平的“国家治理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