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里,蓬勃着青春的学术力量

这里,蓬勃着青春的学术力量
2023-04-03

  

  仲春时节的华南理工大学校园,刚刚经过雨水的滋润,草木恣意生长,入眼皆是绿色。教学楼内,教师奋笔疾书,台下全神贯注。实验楼里,一项项学术试验正在按计划开展,创新的成果不断在这里悄然萌芽。

  在校园一角的研究生院里,工作人员正在忙碌今年的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数月后,6000多名优秀学子将进入这座百年学府,开启研究生阶段的学术生涯。

华南理工大学“乡漂漂”学生创业团队。受访者供图

  强国建设,高校何为?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章熙春表示,大学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三个第一”的结合点,是“三大战略”的重要载体,其首要使命就是要聚焦新时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任务,着力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基础学科人才和系列卓越创新人才。

  近年来,该校研究生教育以学术卓越为价值追求,以服务需求为使命担当,紧密结合学校发展战略,做实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不断加强分类培养。青春的力量在这里不断勃发,一个个学术创新、创业的精彩故事接连不断。

华南理工大学学生在上课。受访者供图

  完善科教融汇,创新科教协同育人

  华南理工大学充分发挥高水平团队、优势平台和重大重点项目的重要支撑作用,以学科交叉融合为特色,瞄准产出重大成果,鼓励研究生参与原始科技创新、助力关键技术突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投稿历时13个月,5名审稿人经手,多轮重投与申诉,回应了审稿人80多个问题,电脑里累积了15GB的数据……”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唐浩然博士为第一作者、黄飞教授为通讯作者,在《自然》上发表论文。论文中提出了一种简易制备出高导电n型聚合物——聚(苯并二呋喃二酮)的方法,被认为是导电高分子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

  唐浩然刚刚从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毕业,进入博士后流动站。这篇《自然》论文的背后,有着其读研期间多年的积累和坚持。他说,“工科研究生的青春,有着反复实验的枯燥,甚至两年零成果的迷茫,也有着探索未知的自由、突破瓶颈后的快乐,更始终充满着创新创造、自立自强的激情。青春有无限的可能,我们要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去淬炼属于你的可能,创造属于你和新时代的精彩。”

  同时,华南理工大学积极鼓励教师加强学术前沿研究,承担并创新研究生课程教学、研究生系统科研训练,促进教学和科研训练的有机结合;支持研究生开展前沿课题研究,强化科研写作、学术报告、论文写作训练。

  一次跟着导师吴志才教授去惠州乡村参加前沿论坛的经历,让旅游管理系的研究生王博文对乡村旅游社区绿色氛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经过多番调研,将此设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在卫生环境亮眼的乡村旅游社区中,居民自觉维护环境的现象并不是个例,这种行为的发生往往是集体性的,一种绿色、环保的氛围无形中影响着每一个乡村居民。”目前,王博文已经初步取得了研究成果,并准备发表学术论文。

  “在调研过程中,我深深感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给乡村居民带来的变化,怎么称赞都不为过。”在最近的调研过程中,王博文又发现了乡村旅游社区的变化之一。他说,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直接的经济效益以及居民与游客间的无形的社会比较,加速了乡村旅游社区居民的生态价值观念的蜕变,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成为乡村旅游社区的生计模式,也成为其生活方式。

  这些进步也感染着王博文的未来选择,“我的梦想就是用我的研究成果,推动乡村旅游行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广阔的乡村旅游天地,青年人在里面大有可为!”

华南理工大学学生在做实验。受访者供图

  深化产教融合,加快有组织人才培养

  华南理工大学紧扣产业需求,强化实践创新,培养产业领军人才。学校通过引企入校培养模式,吸引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共同制订培养方案。

  “我们的相控阵天线可以做到正负70度的宽角扫描,相较于市场上现有的产品具有明显优势。”2021级校企联培工程博士李靖豪自信地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航天强国。国务院也在《“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出,要推动卫星互联网建设。第六代移动通信(6G)将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卫星资源无疑已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战略制高点。

  通过在天线、芯片、相控阵架构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在电信学院毫米波与太赫兹团队老师们的指导下,李靖豪与团队研发了高性能的毫米波卫星通信相控阵。该技术获得2022年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产业命题赛道金奖,并且成功应用于命题企业的项目,有效提升了企业的产品性能,已开始进行市场转化。

华南理工大学演出校园原创话剧。受访者供图

  “我们团队的平均年龄很年轻,但是所在的实验室,在芯片、天线等领域有着几十年的技术积累,通过与知名企业进行项目合作,已将多项科技成果在企业成功转化。同时,我们的研究得到了企业支持,也从整个转化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启发,和企业形成双赢循环。”

  该校与高精尖缺行业产业建立产教融合联盟,稳步推进工程博士定制化人才培养项目。汇聚政府、学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产业等多方资源,不断强化“国家-省级-校级”高水平产教融合育人平台建设和校企协同精准培养。

  周松伟是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的2020届硕士生。毕业时,他选择了加入导师汪晓军教授与师兄联合创办的企业——佛山市化尔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因为他们三人有着共同的梦想,那就是推广红菌技术。

  周松伟参与创业的契机,源于在企业参与的中试工程实验。研究生二年级时,他去广东溢达参与厌氧氨氧化项目中试,为期一年的时间里,吃住在厂区。虽然条件艰苦,但周松伟在参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将研究生思维转变成工程师思维,“我的毕业论文课题就是在溢达厂区内进行的实验,课题目标很明确,从实际角度出发解决溢达的废水问题”。

  通过这个实验,解决了很多技术难点。更重要的是,在这一年技术开发的过程中,周松伟对于红菌技术的了解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它能够真正解决某些企业或行业遇到的问题。

  周松伟自豪地说,公司目前被评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年营收接近千万元,每年落地2-3座红菌示范工程,已将红菌技术推广至近10种行业。

  面向未来,周松伟和团队的目标一致:用红菌技术助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华南理工大学学生在校园里。受访者供图

  加强国际融通,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

  华南理工大学打造资源优化、结构合理、兼顾需求、模式多样的国际合作平台,特别是以广州国际校区建设为契机,聚焦前沿科学研究,汇集国际高水平团队,开展深度国际合作,推动高层次国际化研究生人才培养。

  李幸晗从先进材料国际化示范学院被选拔,进入前沿软物质学院攻读博士。丰富的全球化培养资源是他做出这个选择的原因之一。前沿软物质学院是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首批建设的新工科学院之一,旨在建设软物质领域世界一流水平的创新高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学院汇聚了一支年轻化、国际化、高水平的教学及科研团队。并且与世界排名前100名的多所著名高校密切合作,引入对方资源助力人才培养。

  进入前沿软物质学院后,他跟随导师,从事通过单组分巨型表面活性剂的自组装制备有序介孔材料这一研究方向。其采用的巨型表面活性剂前驱体法具有结构控制精准、不易发生模板分子与前驱体的宏观相分离等优点,成果发表在行业顶尖期刊上。

  唐浩然认为,自己取得的学术成果,同样离不开国际化的培养。他曾前往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Guillermo Bazan教授课题组进行为期3个月的科研实习,在那里,他作为独立研究人员,体验了从课题设计到完成实验的整个博士训练过程。这段经历对他的科研思维和实验技能都有很重要的提升,也为他后面在《自然》上发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华南理工大学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受访者供图

  再乘东风启新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张立群表示,学校将深入实施“人才培养一流行动”,不断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华南理工大学智慧”和“华南理工大学力量”。

  在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这个青春大舞台上,学术创新、创业的故事仍将在这里继续。(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 通讯员 卢庆雷 陈宋釜)

  来源:中国青年网

责任编辑:百合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也可通过邮件或页面下方联系我们说明情况,内容由观察者号注册发布,中国经济观察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任何单位、个人、组织不得利用平台发布任何不实信息,一切法律后果都由发布者自行承担。

内容右侧1
内容右侧2推荐新闻上

推荐新闻

内容右侧3 精彩图片上
内容右侧1

图片故事

内容右侧1
内容页右侧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