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寻找历史书写中的历史感 第三届社科文献鸣沙史学嘉年华收官

寻找历史书写中的历史感 第三届社科文献鸣沙史学嘉年华收官
2022-09-15

历史学专著何以是“历史学的”而非其他学科的?历史学专著有何特性?历史学作品的作者和读者要怎么感受和评价这种特性?近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历史学分社主办的第三届鸣沙史学嘉年华以“云霞明灭或可睹:寻找历史书写中的历史感”为主题,通过三场沙龙活动,邀请赵世瑜、邱捷、马忠文、陆胤等十余名历史学者,从区域社会中的人群活动、人物与政局的进退纠葛以及知识界改良和社会革新的关系等方面展开,与读者共同探讨历史书写与历史感的相关问题。  

本届嘉年华的第一场活动在苏州第二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举办。该场活动以“在水一方:行走中的历史学”为题,邀请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赵世瑜、刘永华,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刘志伟、谢湜,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徐茂明,从赵世瑜《猛将还乡》一书切入,就田野考察与历史感获得的关系问题展开讨论。 

赵世瑜提到历史感时认为,历史感首先是时间感,每个人都要经历时间的流逝,个人在时间的流逝中获得感悟、形成人生的积淀,并在时间流逝的长河中感悟人生与社会,这就是个人的历史感。个人的人生感悟和积淀的获得,除了多读书,就是多行走,靠行走验证和补充书本知识,靠知识对行走中的感受形成反应。刘志伟提到空间感也是历史感的重要补充。历史学所追求的空间不只是物理的空间,同时也是社会的、文化的空间。刘永华提到人通过行走可以获得与单纯阅读文献不同的历史感,一方面是可以看到原本看不到的文献,另一方面是可以看到文献中的关联,通过在田野中感受生活,了解和我们不一样的人,从而形成一种比较深切的认识。徐茂明提到,提倡行走的历史学的过程,也是开创和提倡一种眼光向下的视角,可不断发现鲜被文献记载的人的故事。谢湜提出,在行走中寻找历史,能够让人觉得历史不是一个遥不可知的过去,而是可以亲近的现在,能够建立起个人生活和社会过往之间的联系。个人也可以在对自己生活的记录中不断完成历史的书写、记录个人的历史。 

第二场活动在线上举办,以“知我罪我:历史人物及其生活空间”为题,邀请中山大学历史学系邱捷、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金光耀、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姜鸣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马忠文,围绕在历史研究中如何发现人和研究人、人物研究与人物传记写作的关系、有关人物史料解读的限度等问题展开讨论。 

邱捷提到,研究历史中的人,首先要了解人的生活空间,只有了解了一个人的生活空间、了解在这个生活空间中人的行为逻辑,才能够读懂个人的行为,才能够尽量避免误读。金光耀结合自身对顾维钧的研究提出,研究个人的生活空间,要格外关注人出生和成长的空间,了解成长中被外部氛围所激发的情感,同时历史的进程还会对人物的记忆产生影响。姜鸣提到,历史是一面被打碎的镜子,历史研究就是在不断地拼这面镜子。不能仅仅研究几个“头部人物”,好像“历史由他们决定”。要找到更多的史料,找到更多的参与历史事件的人。虽然可能讲不清所有的细节,但是至少能够提供可能性。历史研究者要理解历史上的人,要对社会和生活有所感悟。马忠文提到,对历史人物的研究要有一种场景感,才能理解他的思维和行动。而且要能够通过不同时期生成的材料,来感受此时创造材料的人的变化。 

第三场活动也在线上举办,以“人文化成:知识、教育与社会重塑”为题,邀请清华大学历史系王东杰、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张仲民、北京大学中文系季剑青和陆胤、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崔文东,围绕文化、知识与社会变革的关系展开讨论。 

张仲民提到,要从大众接受层面去思考,才能够感受到文化对近代、当代中国的重塑力量。其中,就需要发掘知识所处的历史场景。陆胤提到,历史研究所要传递的历史感不是用过去做现在的注脚,而是应该让别人知道历史跟今天、过去跟当下有哪些不一样。所以,这种“感”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著作所带来的现实感,也包括跟今天的距离感。王东杰提到,文有虚文、有掩饰,会遮蔽历史。文学研究者所构建的历史感往往会专注于文本,对文本所产生的历史环境有所忽略,但历史学者在文学史、文化史研究中,又缺乏对文本的自觉。在文学史、文化史研究中,社会意识和文本的意识需要互相补充、相互学习。崔文东结合自身对梁启超的研究,认为在对文本的研究中,应观察文本中所注入的历史人物的思想,如何在历史的语境中得到塑造。季剑青提到,历史人物跟我们离得很远,有不同的方式去感觉和思考,只有把历史完全看作跟我们不一样的东西,才能够真正地从历史中获得反思当下的资源。而文教和社会观念的形成,是非常重要和清晰的线索。 

鸣沙史学嘉年华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历史学分社组织策划,每年一届,邀请历史学者围绕某一主题,讲述其学术生涯的感受、经验和收获,并将历史思考生动地表达出来,希望通过搭建平台,鼓励开放与争鸣。第一届、第二届嘉年华分别以“历史学家的取景框——数字·概念·生活”和“历史非虚构写作”为题,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第三届鸣沙嘉年华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与近万名读者、观众形成交流互动,拉近了历史学者与广大历史学爱好者之间的距离。 

  来源:中国青年网

责任编辑:急急国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也可通过邮件或页面下方联系我们说明情况,内容由观察者号注册发布,中国经济观察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任何单位、个人、组织不得利用平台发布任何不实信息,一切法律后果都由发布者自行承担。

历史 社科文献
内容右侧1
内容右侧2推荐新闻上

推荐新闻

内容右侧3 精彩图片上
内容右侧1

图片故事

内容右侧1
内容页右侧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