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低调的里程碑——深切缅怀有机硒蕈菌技木发明人向华教授

低调的里程碑——深切缅怀有机硒蕈菌技木发明人向华教授
2022-07-27

李恩铧

在硒元素发现并发展205年的历史上,曾出现了三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第一个是永斯·雅各布·贝采利乌斯。1817年,瑞典科学家贝采利乌斯从火灾后的硫酸工厂的铅室底部发现一种红色粉状物物质,通过对这种物质不断的试验、分析后,他确定这是一种新元素。贝采利乌斯给这种新的元素取名 “月亮女神”, 化学符号设为“Se”。一百多年后西学东渐,中国科学家引入化学周期表,将“Se”译作“硒”沿用至今。


第二个是克劳斯·施瓦茨。1940年代,德国爆发肝坏死病,一时人心惶惶。德国政府千方百计请到了以研究营养健康闻名的德裔美国生物化学家克劳斯·施瓦茨。施瓦茨通过对两组不同人群的对比研究,发现患肝脏坏死的人体血清里硒的浓度比正常人低很多。经过反复对比、分析,施瓦茨确定德国人患肝病的主要原因是缺硒。

1957年5月17日,克劳斯·施瓦茨发表了一篇十余年前撰写的论文《硒是营养性肝坏死的重要保护因子》,引起世界各国及联合国的重视,从此拉开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研究硒与健康的序幕。


1973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硒是人和动物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

1979年,为了纪念克劳斯·施瓦茨,国际生物无机化学家协会特别设立了一个专门的科学奖项——“克劳斯·施瓦茨奖”,以奖励在硒研究领域中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如果说贝采利乌斯和克劳斯·施瓦茨均闻名世界,那么第三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中国微生物学家向华则一直黙默无闻,鲜为人知。

作为人和动物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硒常常用于克山病、大骨节病、心血管病、糖尿病、肝病、前列腺病、心脏病、癌症等40多种疾病,尤其是对于癌症,硒更是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1985年,江苏启东爆发肝癌,中国科学家在江苏启东调查时发现该区属于严重缺硒地区,于是在五个肝癌发病率基本相同的乡进行补硒抗癌对照实验。即对其中一个乡的居民补硒,其他四个乡居民不补硒。三个月后对照最后的结果是:补硒的乡肝癌发病率比未补硒的四个乡肝癌发病率下降了42%。

1988年,美国著名科学家克莱门特挑选出来59名患有恶性肿瘤濒临死亡的志愿者进行硒的药效实验,4个月后 41名患者肿瘤缩小了60~100%,三年后对这些患者跟踪调查发现有49位仍存活。

与此同时,美国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阿姆斯博士,对3000名癌症病人临床观察显示,患者体内血硒水平比正常人低3~6倍,进而得出结论:缺硒使致癌率高出50%。

1997年《美国医学杂志》一篇论文指出:补硒可使肿瘤的死亡率降低一半。这是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癌症中心的克拉克教授,在进行了为期13年的补硒双盲干预试验后得出的结论,这项实验符合严格的科学标准并被称为“硒防癌里程碑”研究。论文指出:每日坚持补硒,癌症死亡率下降50%,癌症总发病率下降37%。其中有3种癌症的发病率下降的最为明显:前列腺癌下降63%,结/直肠癌下降58%,肺癌下降46%。

2003年9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一项重大决议,即认可硒是抑癌剂,并允许商家对硒的抑癌效果做出标识。

但是,硒对人体来说既有益又有害。有益之处在于,人体不能离开硒,长期缺硒会导致40种疾病,间接导致400种疾病的发生。有害之处在于,过量摄入无机硒会导致人体中毒。


为了破解无机硒对人体既有益又有害的难题,世界上专注于硒元素研究的上百个科学家团队,都在致力于试图通过各种载体将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的研究。

2017年,中国微生物学家向华教授通过二十多年的研究,一举突破了通过蕈菌驯化技术将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的世界性难题。该技术使每克菌粉的硒含量达到了100~500微克,是富硒食品的1000~5000倍,有机硒含量占总含硒量的≥98%以上,填补了世界空白。


向华,中国农科院研究员。1935年出生于山西太原,中国农大毕业后进入中国农科院从事微生物研究。1995年,已经退休的向华无意中了解到,我国72%的地区严重缺硒,三分之一的地区缺硒病经常发生,全国有7亿人生活在缺硒地区,人均硒日摄入量仅26.6微克,远低于世卫组织推荐的人体日摄入量最低50微克的基本要求。缺硒正在影响着中国人的健康。于是,科学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她放下退休生活,重新走进实验室和阳光温室开始了将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的研究。

2017年,在硒元素被发现200周年之日,向华教授发明的富硒蕈菌技术一举通过国家专利申请,从而使人类补硒进入了无毒副作用的有机硒时代,也让向华教授成为了继贝釆利乌斯、克劳斯·施瓦茨之后的又一里程碑式的人物。


据向华教授学生、北京向氏硒蕈菌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孟宪存介绍,该发明技术核心在于:一、驯化筛选获得一级菌种,通过驯化筛选出富硒能力强的菌菌种作为一级菌种,记录培养一级菌种的亚硒酸钠浓度作为最优亚硒酸钠浓度并保藏一级菌种;二、准备含硒栽培料:制作栽培料按照最优亚硒酸钠浓度将亚硒酸钠溶液加入栽培料中获得含硒栽培料;三、将一级菌种接种到含硒栽培料中,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酸碱度将一级菌种接种至含硒栽培料中,长出富硒蕈菌。


据了解,该项技术的发明改变了常规富硒蕈菌培育方式,能够大力提高蕈菌中的有机硒含量,使每克菌粉的硒含量达到了100~500微克,是常规富硒食品含硒量的1000~5000倍,而且其有机硒含量占总含硒量的98%以上,在全世界同行业遥遥领先。

2021年5月,82岁的向华教授与世长辞。“她没有享受到自己含辛茹苦二十多年的科研成果,更与诺奖或克劳斯·施瓦茨奖擦肩而过,但是她在硒研究领域对人类作出的贡献将永载史册。” 向华教授关门弟子孟庆丽如是说。是的,凡是对人类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是不会被人们忘记的。如今,向华教授的传承者——北京向氏硒蕈菌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将向华教授的精神和技术发扬光大,默默地为中国人的健康贡献着绵薄之力。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也可通过邮件或页面下方联系我们说明情况,内容由观察者号注册发布,中国经济观察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任何单位、个人、组织不得利用平台发布任何不实信息,一切法律后果都由发布者自行承担。

内容右侧1
内容右侧2推荐新闻上

推荐新闻

内容右侧3 精彩图片上
内容右侧1

图片故事

内容右侧1
内容页右侧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