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齐世军——中医复兴的思考

齐世军——中医复兴的思考
2025-11-24

中医复兴的思考

齐世军

中医的重点是认病而治病,治病的重点是药到病除,症状立消。

比如咽喉肿痛,咳嗽鼻塞,药喝下几分钟症状全消,可见的红肿块瞬间消失。

中医认为,疾病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有症,第二,无症。

 

第一、有症。

消除症状的治疗,是一个中医最起码的能力,也是最简单的中医方法。只要阅读简单的中医理论知识,就可以给自己当医生了。中医在消除症状环节,完全是一个个体医学。因为,症状在诊断上,无论是西医手段,还是中医号脉,都不能准确描述一个人的症状。有的症状在西医的仪器里无法检测到,但症状对体的伤害却非常严重,甚至是生不如死。症状,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症状的体验者,即是对医生描述不清楚,但在翻阅中医典籍时,就会明白自己症状的病理机制。

比如膝盖疼痛。西医关于膝盖疼痛,所涉及的病很多,如关节炎、滑膜炎、软组织损伤、髌前滑囊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退行性骨关节炎、退行性膝关节炎、急性半月板损伤、慢性半月板损伤等等。这些病,西医的治疗,除了手术,没有什么能够完全治愈的药物。 而在中医上,就叫膝盖疼痛症,即是严重到瘫痪半年,只要用药正确,两三副药就可以完全治愈。

你会问,中医有治疗膝盖疼痛症的“灵丹妙药”,有“祖传秘方”?

其实,灵丹妙药,祖传秘方,是西医思维,是西医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对中医文化的恶意修正。对药的重视,一药治百痛的药,是西医的追求,也是商品利益最大化的追求。

中医关于症状的诊断,与西医就症状部位来命名不一样。中医认为,一切的症状都源于脏腑的失衡。比如膝盖疼痛的症状,肝脾失衡,胆与胃有疟,大肠与小肠失衡,都会是膝盖疼痛症状的病原。这就需要对症状失衡的具体脏腑进行判断,如果是大肠虚,你吃其他脏腑的药就无效。

认病,也就是诊断。当下,存在两个难点,首先是医学生态环境是西医生态环境,大家对疾病的认识是西医的概念,说的病名是西医的病名,理由源于机械的检测。西医以眼见为实的原始认识维度,获得了认识的绝对权,并大肆夸张着显微镜的作用。无论是眼见还是显微镜见,看到的都是病症的具体位置,即使到了脏腑,也只能在病灶脏腑命名。中医借鉴西医仪器的诊断,就更是谬之千里。或者,想专门生产针对中医理论的仪器,一定是把中医更加西医论。

中医的重点,是对疾病的诊断,这一点与西医是一致的。西医靠仪器,中医靠什么?我先说难的。我们都知道五脏六腑的平衡过程中有两个字——阴阳。阴阳概念,我们已知的,比如太阳是阳,月亮是阴,柔静为阴,刚动为阳,凝聚为阴,扩散为阳,寒凉为阴,温煦为阳。这样的列举数不胜数。其实,这些不是解释,而是对阴阳的比喻,或者类比,是一种形象。不是柔静代表阴,而是柔静像阴。但把这些变成了对阴阳的认知,把像变成了代表,就是把阴阳概念给降维认识了。阴阳,正确的解释是可见为阳,不可见为阴。可见者,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哪怕是显微镜下的所见,只要你见之,便为阳。即使现在火爆的中微子,人类见了,便是阳。由阳而推及的对立统一体,为概念性阴。阴的不可见性是《黄帝内经》对宇宙高维度认识的真旨,是科学永远不可企及的高度。用阴阳概念对疾病进行诊断,是《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这个诊断很难,应该是专业范围,但可以去学,去读《黄帝内经》。

其次,是简单的诊断。症状+号脉。这个自己就可以。症状,自己最为清楚,只要稍读一下《黄帝内经》就可以。然后,自己切脉以辨表里虚实便可。

再其次,治疗。只要对症状认病准了,也就是诊断对了,根本不需要什么祖传秘方,中医上亿年,成方有汉唐的,比如《金匮要略》,比如《千金方》,比如《伤寒》,这些方子都非常成熟,经过了历史的检验。你只需随便抽一个对症的方子,微剂量而用之,就奇效。

关于中药方子,大家习惯用经方和时方来说,古代经典医籍的方剂是经方,也有人认为经方就是“仲景方”。我觉得还是叫“古典方”或“古方”比较全面。时方就是当下的医生开的方子。

古方的成方原理,今天的人们不一定清楚,现在的解释,不一定正确。但古方对有症疾病的治疗十分有效。所以,我们认为,中医的任务,尤其是中医的复兴,不要把精力用在中成药的开发上,古典名方足以治疗今天所有的疾病。中医的复兴,首先是对中医古籍名著的学习与纠错,运用真正的中医理论培养中医生态,当人民能够用中医的理论描述疾病,也就是中医文化生态的真正建立,就像“纯血鸿蒙系统”一样,只有中医文化的生态真正的建立,才能言中医的复兴与振兴,只一味地追求“祖传秘方”,研发新药,实质上是资本的投机,于中医的复兴与振兴只能是弊大于利。其次,才是中医场所的建立,中草药诸多问题。

任重道远,唯企!

 

第二,无症。

   《黄帝内经》对无痛症的病机的阐述,你可去读《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黄帝内经》对“无症疾病”的解释主要集中在“治未病”的概念上。这里就不多说了。

原文发表于2025年1月6日《齐世军书》公众号

更多文章关注公众号阅读



aurinko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也可通过邮件或页面下方联系我们说明情况,内容由观察者号注册发布,中国经济观察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任何单位、个人、组织不得利用平台发布任何不实信息,一切法律后果都由发布者自行承担。

内容右侧1
内容右侧2推荐新闻上

推荐新闻

内容右侧3 精彩图片上

图片故事

内容右侧1
内容页右侧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