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上午,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鑫秋农业(ST鑫秋,832268)研发中心的二楼会议室,鑫秋农业2015年度股东大会上,包括宋洪胜在内的多名董事,自曝公司董事长张友秋涉嫌通过虚增收入、利润的方式,进行财务造假。
鑫秋农业董秘宋洪胜告诉新闻媒体,证监会稽查部门经于7月13日进驻鑫秋农业。在这场“核查风暴”的背后,戴着国家骨干棉种企业帽子的鑫秋农业,正面临着财务造假的质疑。据了解,鑫秋农业财务造假欺诈发行的背后黑幕重重。
据了解,鑫秋农业早在2012年就已经开始造假,虚增收入数亿元,虚增净资产约3亿元。公司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与公司真实情况严重不符,实际亏损严重,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前就已经资不抵债。
鑫秋农业恶意欺诈发行,再次为证监会敲响警钟
夏津县是一个普通的鲁北小县,曾因产棉而闻名,位居全国棉花生产县10强,涉棉产业一度占到全县经济总量的70%以上。鑫秋农业则是这个县里最大的棉种生产企业,其主营业务是棉花种子繁育和加工。
2011年,这家蜗居偏僻小县城的农业企业开始接触资本。当年,鑫秋农业获得了九鼎投资2376万元的投资。2012年,九鼎投资再次增资1560万元。2015年,鑫秋农业成功挂牌新三板。同年以4元/股完成定向增发2500万股,募集资金1亿元。
鑫秋农业在资本市场如鱼得水,但没人知道它其实早已“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据了解,在2011年和2012年引入高特佳、九鼎投资等PE投资后,由于鑫秋农业董事长张友秋对市场预判失误和一意孤行,大量资金被占用到增加土地、重点建设项目等方面。但这些形象工程投入后并没有带来任何实质性的产出。
在公司账面出现巨大亏损时,为了维护公司形象,张友秋并不是积极将此事通报给各股东和投资人,而是通过虚增应收帐款伪造收入利润,库存增加削减应收的方式,持续伪造财务报表,同时寄希望于民间集资和高利贷,以图弥补之前的漏洞。但事与愿违,鑫秋农业的财务费用一直在高位运转,财务窟窿越来越大,一发不可收拾。
眼看回天无力,2014年新三板扩容后企业挂牌融资热情高涨,投资者看好新三板市场前景追捧挂牌公司。张友秋再次心生一计,通过系列财务包装、资本运作,以一个漂亮的农种科技公司“美女”姿态成功于2015年实现挂牌新三板,并再次融资1亿元。
从2012年至今,鑫秋农业虚增收入数亿元,虚增净资产约3亿元。
有查阅鑫秋农业公司历次公告的媒体已经注意到,从2015年10月到今年4月,张友秋已经连续三次减持所持公司股份。这是正常减持?还是准备跑路?不得而知。
券商等中介机构是受害者还是帮凶?
鑫秋农业2015年年报发布不久,其主办券商中泰证券(原齐鲁证券)就发布公告表示,这份公告我不认。理由有两个:一是鑫秋农业无法对主办券商在审核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给予全部回复。二是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在该公告中,中泰证券还“善意”提醒投资者:鑫秋农业2015年年度报告未通过主办券商审核,要注意投资风险。
看到这里,作为局外人或许觉得看到了一出“大义灭亲”的资本戏码,在拍手称快的同时,也为之心疼。毕竟,中泰证券不仅是鑫秋农业的主办券商,而且还持有这家企业400万股,市值近800万元。中泰证券这么做,俨然是一个“自损八百”也要坚持揭露坏人以免后人跳火坑的正义使者,让人肃然起敬。
不过,回顾一年前中泰证券的前身齐鲁证券出具的鑫秋农业推荐挂牌报告,大家或许要重新审视这位“正义使者”了。
当时的齐鲁证券称,其推荐挂牌及公开转让说明书是在对鑫秋农业的财务状况、持续经营能力、公司治理和合法合规事项等进行了尽职调查后出具的。
该说明书认为,鑫秋农业符合挂牌基本条件:公司依法设立,且存续已满两年;公司业务明确,具有持续经营能力;公司治理机制健全,合法规范经营;股权明晰,股票发行和转让行为合法合规。齐鲁证券愿意作为主办券商推荐并持续督导。
齐鲁证券出具的证明鑫秋农业“具有持续经营能力”的财务数据:
时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1-8月
收入 2亿元 2亿元 1.5亿元
净利润 3410万元 4350万元 744万元
净资产 2亿元 2.49亿元 2.56亿元
而实际上,从2012年以后,鑫秋农业已经有3个多亿的窟窿,账上反映的2个亿净资产,其实并不存在,还负债1亿。当时公司已经没有运转了。鑫秋农业的经营及财务真实状况与其公开转让说明书披露的情况存在重大差异。鑫秋农业在新三板挂牌前实际上就已经资不抵债。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鑫秋农业2015年年报的并不是原先挂牌时聘请的“大牌”瑞华会计事务所,而被替换成了规模更小的中兴华会计师事务所。
据投资圈内人士分析,中兴华很有可能是由中泰证券找过来出2015年报告的。中泰证券肯定是想把2012、2013年以及2014年的财务窟窿挪到2015年财报上,导致2015年年报数据非常难看,试图掩盖鑫秋农业在挂牌前造假的事实,撇清自己的责任。
除了鑫秋农业挂牌的主要操刀人齐鲁证券,当时瑞华会计事务所、山东德衡律师事务所、北京天园开资本评估有限公司这三家机构也一并出具了审计报告、法律意见及资产评估报告。
现在鑫秋农业造假挂牌行为被揭穿,显然,这几家中介机构当时都未能做到勤勉尽责。通常情况下,券商推荐企业挂牌需要派项目组去企业现场进行长达数月的尽职调查。会计师、律师及资产评估师也要一起去现场调查。如果这些中介机构真的像他们宣称的已经做到“勤勉尽责”,很难相信一个已经持续造假多年实际已经资不抵债面临破产的公司,他们会发现不了一点蛛丝马迹。
证监会明确规定,中介机构要勤勉尽责,对材料的真实性负责,不能有虚假记载,不能有重大误导性陈述。在这起案例中,这些“不能”全都发生了。
抛开齐鲁证券作为主办券商,在鑫秋农业挂牌过程中获取上百万服务报酬不谈。鑫秋农业在早已资不抵债却成功挂牌后,还继续向投资人定增融资了1个亿元,按行业惯例券商可以收取几百万的承销费。最重要的是这1个亿元融资款去哪里了?背后是否存在更多不为人知的猫腻?到底是合谋造假还是没有审核出来?也许证监会介入调查后才能解释公众的疑问。
新三板造假批量暴露,证监会管不管?
2013年12月31日之前,新三板拥有343家挂牌企业;2014年,全年挂牌1221家;2015年,截止12月29日前,共挂牌3510家。目前,新三板一共挂牌7763家企业。
新三板全面扩容快三年了,挂牌企业飞速增加。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不少企业联合中介机构合谋造假、违规挂牌、欺诈发行。去年底,“读懂新三板”就曾预测,2016年新三板造假公司将逐渐浮出水面。他说“如果你了解IPO公司的造假程度,大概会比较清楚新三板公司的财务报表质量,因为新三板公司的财务质量显然不会比IPO公司更好。”现在来看,他的预言正在变成现实。
仅今年5月份,就有中海阳、国贸酝领、现代农装、华泰集团、春茂股份等多家新三板挂牌公司先后被证监会调查或立案。据公开报道资料,现代农装、爱尚鲜花、参仙源等公司已经被确认造假。
而让投资者更为担忧的是,在新三板确认造假和在主板、创业板确认造假,后果完全不同。在主板、创业板,可能会有几个跌停板,在新三板,就只能“呵呵”了。
据亲历新三板疯狂时期的投资人介绍,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上半年,投资新三板项目是靠抢的。企业根本不让投资人做尽调,投资人只能依据券商等中介机构出具的报告进行投资决策。
要知道,券商做尽职调查,拟挂牌企业有义务配合工作。而作为参与新三板挂牌公司定增的投资人却只能根据这些中介机构出具的“没有问题”的材料和报告去投资,或者再组织一场路演让企业来介绍一下自己的“投资价值”。诚然,企业有没有投资价值是投资人自己来判断的,如果投资后企业发展不好,利润下滑,投资人只能怪自己眼神不好,错把癞蛤蟆想象成了青蛙。但如果决策的依据就是失实的,甚至虚假的,那就等于把钱扔进了火坑,成了别人的燃料。
可以确定的是,目前新三板暴露出来的造假项目只是冰山一角,更多还未浮出水面。
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从另一个层面来说,造假项目的暴露对新三板的发展来说是好事。但令人忧心的是,目前仅看到一个造假项目处罚案例——参仙源(831399)。
巧合的是,这家公司跟鑫秋农业一样,也是种植股,主营野山参;同样是挂牌前造假,挂牌前虚增利润逾1.29亿元。
不过,处罚结果出来,却让投资人倍感无力。这家公司仅被处以60万元的罚款,还被媒体称为“这大概是新三板有史以来最重的处罚了”。
参仙源虚增利润上亿,挂牌前估值就达到50亿元,漂亮到业绩吸引到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简称农发基金)先后两次增资,共计5亿元。换句话说,参仙源骗了投资人5亿元,但仅被罚了60万元,造假成本可谓极为低廉。主办券商并未听说有受到处罚。处罚的威慑力几乎为零,等于变相默许造假。
这不得不让人忧心。当新三板土壤逐渐变坏,如果中介机构跟企业乱来,投资人不全都是往火坑里跳吗?最后还有谁敢投资新三板?投资人都不敢投钱,新三板作为一个融资场所,还有存在的意义吗?谈何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谈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新三板的健康发展,对落实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先野蛮生长,再出手规范”的模式,对新三板而言显然已不适用。
据了解,华尔街历史上的股票欺诈很多,但在司法机构事后追责的大棒之下,现在侵害投资者利益的情况已经较为少见。华尔街的主要投行几乎都曾被美国司法部告过并缴纳过不少罚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个良性循环的融资市场需要监管者把市场规则落实到位,挂牌前督促中介机构真正做到勤勉尽责,出现问题后问责到底,严惩不贷。不过,解决的根本还在于监管部门,是否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