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偶然看到了网络上一篇名叫《业界奇扒:品牌专区如何成为了百度的“勒索工具”?》的文章,看完之后对作者那句“不给‘保护费’就收别人的钱来打你,收了‘保护费’也一样不碍着再收别人的钱在你门前做广告……这就是百度的‘品牌保护’做遵循的逻辑”这一总结深以为然。
遥想不久前,李忠在新闻发布会上,将矛头多次指向百度,称百度在其中起了“很不好的作用”,甚至直言“我们不能再继续沉默下去了,否则我们就被上市了”,言辞恳恳,让许多“老油条”也动容。
李忠的确有愤恨的理由。按他自己的话来说,当初为了“搜房”两个字的品牌专区,百度报价是一年1000多万,“搜房网”的报价则是一年2500多万,一字之差,价格足足翻了一倍多。之所以查“搜房”可以而“搜房网”不行,是因为当初李忠的“搜房网”只买了一个“搜房”关键词,另一个作价2500万元的关键词“搜房网”买不起。
一字之差被竞争对手在头上骑了这么多年,眼看还要把这个“真品”顶替掉,换做是别人,估计也得和李总一样会急红了眼。
一、又爱又恨的品牌专区
品牌专区到底坑不吭?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品牌可能会给出截然相反的答案。有些人视之为熊掌,一次投入就能跳出竞价轮回,坐收渔利好不快活,有人视之为鸡肋,买,自身品牌太小没什么作用,不买,又怕对手趁机上位,自己成为第二个李忠;也有一部分企业把它比作为“吸毒”,染上容易,但为了承担越来越贵的“毒资”,只能拆了东墙补西墙,要么被迫启动新一轮融资补贴漏洞,要么干脆资金链断裂直接离场……
作为在行业里摸爬滚打了有些年头的老油条,在我看来,品牌专区这个百度最主要的盈利来源之一的服务,用“血腥”来形容毫不为过。
有多血腥?
关于这项服务,百度官方宣传的是“固定费用一个月10万起,点击再另外计费”,不过,根据本人之前从百度一位推广专员那里得到的报价来看,这个“起”字用得实在是有点含蓄:除去特别细分的行业市场之外,大部分企业维护百度品牌专区的成本都处在百万的级别上,部分,像房地产、制造这种市场格局已经趋于稳定的,每季度也至少要70万以上。换句话说,只要你所在的行业竞争还算激烈,一年在品牌专区上投入个几百万是很平常的事。
几百万而已,听上去也不是很多嘛?
别忘了,品牌专区业务的费用是百度每年都会根据流量热度进行调整的,商户根据品牌词选择词包,找百度询价,具体由百度根据词包词流量情况定价,每年签署框架协议,按月支付。至于这个“热度”的标准是什么,除了百度,谁也不知道。也就是说,同样一个关键词,不管百度方是开了100万还是400万,作为“顾客”的你都丝毫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危言耸听?我只能说,上文里的“100万”继而“400万”并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我在这一行里遇到的唯一一次。
二、“无底洞”是怎样炼成的?
如果只是贵,品牌专区或许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怨声载道。
真正把品牌专区变成无底洞的,是百度的“贪”。
当年,还没有赢取奶茶、走上人生巅峰的刘强东曾经说过,“百度每年向其公司收取的‘京东’二字的搜索排名收费就达500万,不给的话大家都懂的。500万还不够,同时还将相关关键词继续卖给8个竞争对手,根据测算,还能赚到1000万。”
没错,百度煽动竞品之间做竞价在行业里已经算是个公开的秘密。本人之前的客户里也有买了品牌专区却发现后面一串其他方竞价结果,无奈只好补差价购买了“全家桶”的经历。后来我才偶然知道,那阵子百度的销售除了一直在我们这边煽风点火之外,还分别在几家竞争对手那里凭借了一个“内部友情价”小赚了一笔。
有网友就试着做了一项小调查,结果颇有趣味。而且在这份“受害者名单”里,不仅有中国的公司,还有许多洋品牌出现在其中。
首先是一些国际品牌,如“苹果”,它在百度搜索中的结果是这样的:
排名前三位的结果,包括苹果自身的“官方网站”,均是“技术处理”之后的结果。看来,强如苹果这样的国际巨头,一旦来到了百度这片地界上,也还是要乖乖地低下头颅,和其他人“公平竞争”。
类似的国际品牌,还有许多。自2007年发布以来,百度的品牌专区业务已经拓展了1000多家大品牌客户,包括路易威登、可口可乐、巴黎欧莱雅、博柏利等,都是百度品牌专区大客户,奢侈品、汽车、数码产品更是多不胜数。
那么,对于咱们国内同胞,百度是否就能高抬贵手、以诚为贵呢?
然后我们再试试同样是数码产品的“华为”,它的结果是这样的:
除了顶端“广告位”之外,余下的三个结果全部指向了第三方电商平台入口。不知道任总看到这样一个结果的同时,会不会觉得下面凉飕飕的呢?
三、效果太好也是罪?
有些行内的老总和同行也许会说了:品牌专区我们也买过,引流效果还不错啊,怎么回事呢坑呢?
没错!对于已经上了专区的品牌来说,真正要顾虑的还不仅仅是来自对手的“骚扰”。它们怕的不是效果不好,恰恰是“效果太好”。
做过品牌专区的都知道,这项业务就像上贼船一样,上去容易下来难。众所周知,百度的竞价排名广告是按点击次数来计算费用的。这个设计乍一看似乎挺合理,但稍一细想就会发现,只要百度这边通过“某些手段”增加了点击次数,对百度而言就意味着大把的钞票进了荷包。
据媒体报道,曾有被激怒的用户打着“百度竞价欺骗客户,恶意点击非法敛财,要求立即停止欺诈行为,公开赔礼道歉,全额退还广告费”的横幅来到北京百度总部门前,进行抗议。一位买过百度广告的网站人士也表达了他的困惑:“每天凌晨到早上这段时间,我们的网站还是有许多点击率,真不知道谁天天不睡觉上我们很偏的行业网站去找东西。”
对于企业来说,跳进品牌专区还只是“入坑”的第一步,百度就像幕后的编剧和导演一样,制造着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剧情和舞台,然后看台上的“演员”们在自己设计的关卡里上下挪移。
它就像一个互联网的造梦者,造出了噩梦,也造出了春梦,但到头来,当一切都过去以后,最终得到的也只是黄粱一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