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面对当时中国极端落后的状况,某些西方人士以“保护东方文化”和“中国固有文明”为由,主张中国不应朝现代化发展,而应保持传统农业社会的原貌。鲁迅在《坟·灯下漫笔》(1925)中说:“外国人中,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占了高位,养尊处优,因此受了蛊惑,昧却灵性而赞叹者,也还可恕的。可是还有两种,其一是以中国人为劣种,只配悉照原来模样,因而故意称赞中国的旧物。其一是愿世间人各不相同以增自己旅行的兴趣,到中国看辫子,到日本看木屐,到高丽看笠子,倘若服饰一样,便索然无味了,因而来反对亚洲的欧化。这些都可憎恶。”历史惊人地相似。88年之后的今天,这四种心态也仍然存在。现在仍有些外国人希望中国不要现代化。普林斯顿大学周质平教授带美国学生来北京时,就曾抱怨到处都是现代化的东西。他说:“到美国我也很失望,因为没看见白人和印地安人打架。”
面对全球化的大潮,有人心中充满对文化逐渐走向同一的恐惧,担心世界大同从而失去个性。这种顾虑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政治、经济、地理、历史等各方面的因素决定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差异不可能消失,即使在同一地区、同一民族甚至同一家庭内部,差异也是普遍存在的。传统文化或本土文化中落后部分的消失是不可避免的,这并不意味着退步或衰落,而是文化的进步和繁荣。保护文化多样性不等于让民族文化静止不变,将老少边穷地区的生活贫困当成一种文化作为博物馆的展品供我们研究、欣赏。这违背了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初衷。一个简单的道理:坐在现代化的教室里享受国民教育的人不能把没钱上学称为文化多样性;天天吃海参、鲍鱼的人不能将别人饥肠辘辘叫做多样性;开着宝马、奔驰在高速公路上潇洒兜风的人不能把偏远山村贫苦农民赶着牛车送年迈老母进城看病称为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决不能成为提倡封闭保守的借口和掩盖贫困落后的遮羞布!像前几年某政协委员提出通过降低农村人口教育水平来阻止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做法,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保护所谓文化多样性,无异于饮鸩止渴。祖先的文明是今人的骄傲,但我们更应学习和继承他们的开拓精神,分清哪些是需要保护的,哪些是应当改变和摒弃的,使文化朝积极的多样化方向发展,而不是将文化控制在一个封闭的状态,抽空其前进和创新的活力。
(作者系厦门大学中文系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