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深受基层干部与群众的欢迎。但在一些贫困地区,有的基层干部坦言,吃喝接待之风仍难遏制。江苏北部一位省级贫困县的乡镇干部介绍,他一年要喝半吨白酒,按每斤200元算,价值20万元。(新京报 2月1日)
一年喝掉1000斤白酒,折合成天数大约每天3斤左右,这组数字是否靠谱固然还值得考究。但很显然的是,从“一年喝20万元白酒”的“喝酒政绩”来看,该贫困县显然缺乏风度,因为这话要是传到某些国企或高一级的政府官员耳中,定会换来一阵嗤笑——一年喝20万算个啥,我们一桌饭菜就动辄数万。但“一年喝掉20万元”的干部出现在贫困县,凸显出来的不争事实就是,公务应酬、特别是饭桌上的吃喝之风盛行,已成败坏干部作风、影响党群关系、损毁执政形象的顽疾劣症!
即便如此,我还是不忍心去嘲笑、质疑或是批判一年喝掉20万元白酒的干部就如何如何。机关干部、特别是基层工作人员,应该是没有多少人愿意,或热衷于吃吃喝喝的接待、应酬;基层接待之累、应酬之苦,对于他们的身体与精神来说,早已成为繁重工作之外的另一种敢怒而不敢言的沉重负担!所以, “一年喝掉20万元白酒”的干部,可都是“为民请钱”而“牺牲”的优秀同志啊,再对其口诛笔伐,岂不是不太厚道。
无论置身吃喝应酬其中的当事干部,还是批判质疑着的围观民意,或都已意识到治理公款吃喝和浪费,不仅应成为当务之急,更应着眼于从建立长效制度的源头抓起。也正因为如此,“八项规定”才能得到体制内外的一致欢呼,各项涉及公款接待的节约规定才能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台!
转变作风当然需要领导干部,特别是自上而下的带头示范;或还需要解决基层的某种心理恐慌或后顾之忧——如若没有了拜年送礼、应酬接待,基层与上面的正常工作关系又如何维系?来自上级“庙堂菩萨”的各种“照顾”,又会不会因此而中断?自身所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又会不会因此而招致负面力的作用?!
这些问题,或都还需要有更为完善,且是强有力的制度来进行保障,才能得到更好地解决。比如,白酒本无罪,接待亦无错,但接待应酬该用哪个标准的餐、能喝多少价位的酒,这就不仅需要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国家参考标准”,更或需要因地制宜,能够落到实处的“地方操作规范”。再比如,在严令禁止公款相互请吃请喝的同时,或还需同时出台相应措施,以确保政务流程更为公开透明,也以便在上级追究、下级评估、社会舆论等全方位的监督环境中,可以迅即看清没有了吃喝应酬这个“润滑剂”,上至中央国家部委、下到基层机关单位,各个层面的行政运行究竟还是否存在“中梗阻”或“肠梗阻”!
行文至此,想到基层、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干部与群众,心里仍是一阵的阴霾与沉重——对于尚存在数以亿计的贫困群众来说,“一年喝掉20万元白酒”之奢侈行为无疑应该被痛骂;而对于俨然已被吃喝贪腐、骄奢淫靡重创的整个国家或社会肌体而言,“一年喝掉20万元白酒”又怎能怪罪贫困县的干部没“风度”——这类行政弊病制度下的“怪胎标本”,令人想笑而笑不出来,不仅发人深省,或还可以催生作用——倒逼对国家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问责机制出台、完善。
(文/渝西锋光)